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 广州报道 昔日mRNA明星企业陨落背后,行业发展也再次走到岔路口。
近日,新冠mRNA疫苗企业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斯微生物”)及其创始人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费。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许浩对此表示,公司在限制消费令中,表明了斯微生物已经无力偿还债务。
曾经的明星mRNA企业跌落神坛。
此前,由于新冠mRNA疫苗失去了市场的窗口期,于是斯微生物开始着眼于mRNA肿瘤疫苗。根据其官网资料显示,斯微生物已经同步开展了多治疗领域的产品开发,包括肿瘤免疫学,传染性疾病等,产品管线达20余条。
而就在业内认为斯微生物可以顺利转型之时,今年7月21日,斯微生物暂停运行旗下的天慈工厂,给了mRNA市场当头一棒。斯微生物表示,天慈工厂因为近期也不会有新冠疫苗生产需求,所以先暂停试运营,把主要精力回归到研发上。如今被限制高消费也进一步表明了斯微生物的转型之路走得步履蹒跚。
华南某一级市场投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型技术平台的研发本身就需要耗资,而大手笔的办厂、超出实际产能的办厂无疑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及办厂背后的资金实际走向都是一个谜团。
陨落
疫情的暴发为mRNA企业带来不少的发展契机,新冠mRNA疫苗一时风头无两。面对全球性的疫情,如何快速、高性价比地控制病毒传播成为共识。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多年的mRNA疫苗,因其研发周期短、生产相对简单,重新引起注意,并崭露头角。
嗅到巨大发展商机的斯微生物,立即宣布投入到新冠mRNA疫苗研制工作。公开资料显示,从2020年2月份开始,资本蜂拥而入,斯微生物也借此机会获得3000万A+轮融资,2021年6月,斯微生物再度完成了单笔金额12亿元的一轮融资,这笔融资由红杉中国、药明康德、招商健康、景林共同促成。
至此,斯微生物共融资14亿元左右。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斯微生物开启了浩浩荡荡研发之路,在2021年6月份获得了mRNA疫苗临床批件。当时,艾博生物和斯微生物两家国产mRNA疫苗公司的疫苗先后进入临床阶段,许多国产mRNA企业紧随其后,但至今都没有在国内实现任何一款mRNA产品的获批。
多位曾在斯微生物任职过的人员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融资之后的公司经历过高薪挖人的阶段,但人员流动十分频繁。
2020年mRNA技术一度成为市场的焦点,许多投资机构纷纷布局mRNA领域。短期内,资本的蜂拥而入,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行业预期,使得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盲目性。
在经历过几轮关键性融资后,斯微生物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扩张办厂之路,在此期间斯微生物花费了10亿元在上海打造了天慈、奉贤两个占地面积共50000平方米的工厂,许多行业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斯微生物如此布局存在极大不合理之处。
天慈工厂的暂停运营,也表明了斯微生物的激进行为透支了行业的预期。若斯微生物及其他国产mRNA企业的后续产品无法落地,行业将进入重构期。
瑞吉生物董事长胡勇表示,国内创新药赛道的投融资热情从去年开始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公司很难在市场上融到资金,创新药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形成的融资以及业务模式很难维系。因此企业在战略层面必须加以思考,首先管理好现金流,并想清楚怎样的产品开发模式更具竞争力,在逆周期和跨周期的维度制定相关的策略。
技术高墙
在新冠mRNA疫苗风口退去后,国产mRNA企业纷纷走上转型之路,探索新的发展空间。今年3月16日,斯微生物宣布,其递交的编码细胞因子IL-12的非复制mRNA瘤内注射剂SW0715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这也是斯微生物在mRNA肿瘤治疗领域,继2022年在澳大利亚开展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临床试验后获得的中国首个临床试验申请受理。
紧接着6月,艾博生物的ABO2011注射液(CXSL2300211)的临床试验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适应症为系统化标准治疗后进展或转移的晚期实体瘤。这也是艾博生物第二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但无论是斯微生物、艾博生物还是其他mRNA企业都在转型路上走得磕磕绊绊。
mRNA疫苗的生产过程主要涉及到分子结构设计、递送系统的优化、生产工艺放大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关键技术壁垒或者工艺难点需要解决。胡勇曾表示,“不同适应症对mRNA治疗性药物的递送需求显著不同,组织特异性递送的要求也明显高于一般产品要求。除此以外,mRNA分子本身的成药性也对相关技术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mRNA疫苗来说,LNP在体内除递送功能外还具有佐剂的效应能增强免疫反应。但mRNA治疗性药物的成药性要求整体制剂在稳定性、长效性表达、免疫原性等多方面需要达到临床收益指标,才能有效发挥药效。所以mRNA治疗性药物的研发难度更大。”
“转型难”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国产mRNA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需要穿越巨大的鸿沟、难以翻越的技术高墙。mRNA肿瘤疫苗方面,美德纳(Moderna)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领跑者。在这一领域,美德纳进展较快的主要产品有个性化的癌症疫苗mRNA-4157、和针对丙酸血症的系统性细胞疗法mRNA-3927。在呼吸系统疫苗产品管线,发展进程最快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和流感(Flu)疫苗。此外,mRNA技术在蛋白替代疗法的研究也已经开始,进度相较于其在肿瘤、传染性疾病领域更为早期。在研产品之中,辉瑞、罗氏、默沙东、阿斯利康、赛诺菲的身影也均出现了。
相比十多年前就成立的知名企业,大批在2019年前后成立的国产mRNA企业,在技术储备上仍在奋力追赶。mRNA技术本身的瓶颈――序列设计、递送系统、放大生产三大关键问题,所形成的超高技术壁垒让这批跟随的企业望而兴叹,不得不花钱交学费,以此来翻越尖端技术构建的高墙。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也曾指出,现在全球各大小企业都在致力于开发mRNA技术平台,进行疫苗、肿瘤、罕见病等相关疾病领域的疫苗研发,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行业内能布局成功的企业寥寥无几,真正能做到从抗原设计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全世界疫苗厂家屈指可数。
mRNA技术在疫苗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其他疾病治疗领域显示了潜力。目前,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和企业仍在进行mRNA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目前辉瑞的mRNA疫苗产品已经验证了其商业价值,并且国际医药巨头研发管线中均有其他mRNA产品布局,如BioNTech在肿瘤领域布局的管线较为丰富,适应症包括头颈鳞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证实了国际医药巨头对mRNA技术的认可。国产mRNA企业仍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但前提是要突破目前的瓶颈。
惠正奇医药创始人,复星医药前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也表示,mRNA赛道现在是蓝海,现在只有新冠疫苗做出来,其他适应症都没有做出来,任何人只要做出来新的适应症,他就成功了。相较于欧美,中国虽然在mRNA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但差距也并不会太大,mRNA技术是中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中最有机会实现“跳跃性赶超”的赛道之一。